【反腐败导刊】王华“四拒” | |||
| |||
状元出身的王华(字德辉,晚号海日翁)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父亲,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他不仅培养出了一名了不起的儿子,而且朝中为官长达二十余载,一生恪守严于修身的为人为官之道,为自己赢得了“布衣魁天下”的美誉。 “拒金”。王华六岁那年,一次与一群孩子在河边戏水,见一醉汉洗脚后把钱袋忘在了河边。王华拾起一看,里面有数十两银子。为了不让被人抢去,王华将钱袋投入水中,坐等失主。不久,失主果然出现了,王华在确认他是来找银子后,把扔银子的地方指给他。醉汉找到金子后非常感激,拿出一两酬谢。王华笑道:“我不拿你一袋反要你一两吗?”无论醉汉怎么坚持,王华就是不接受。 “拒色”。王华17岁开始便露出了状元相,后来授时任浙江左布政使的宁良邀请到他的家乡祁阳任教。当时的祁阳文人雅士好妓饮,但王华从未心动,除了执教,便是宅在宁府,饱览宁家数千卷藏书。三年任教期满王华回乡之际,祁阳文友设宴为他饯行,故意将宴席安排在一个水榭亭台上,并事先藏了两名妓女在里面。席散之后,众人都告辞乘船上岸而去,将王华安置在亭里歇息。这个时候两个妓女从内里出来,王华吃惊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远,无奈之下只得拆了扇门板渡水而归。祁阳人听说此事后,对王华的人品深为折服。 “拒附”。 明武宗期间,宦官刘瑾专擅朝政,朝中很多官员纷纷献媚,一时间刘府门庭若市,唯独王华不与其来往。王华长子王阳明当时任兵部主事,因不满刘瑾逮捕戴铣等人而上疏朝廷,结果惹来刘瑾大怒,挨了四十廷杖不说,还被贬到了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并迁怒于王华。但因刘瑾从小接受过王华乡人的教育,深知王华为人,又顾及王华曾当过弘治皇帝的日讲官,因此想借此机会设法拉拢王华。第一次是暗地里派人传话,若王华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为相;第二次是王华调任南京吏部尚书之后,刘瑾又以旧交的名义派人传话,宽慰王华“不久将大召”,以此暗示王华去感谢他。王华始终置之不理,不肯依附,刘瑾大怒,数月之后,以王华在礼部参与预编《大明会典》时的小谬误为借口,迫使其提前退休。面对刘瑾的威逼,王华“闻命忻然,束装而归”,并庆幸自己从此可以免于祸害了。三年后,刘瑾获罪被株,而王华官复原职,随后一心恭养老母岑氏直至逾百岁而终。 “拒迁”。在王阳明主政南赣期间,王华已是归田之人,但他深知宁王为人之恶,预感他会谋反,于是令家人在上虞龙溪选址,并让他的族人在那里买田筑室,作为将来的避难之所。正德十四年,宁王果然在南昌起事叛乱。消息传来,王华的亲朋好友纷纷劝他迁徙龙溪以避不测。王华却拒绝了,说:“当初龙溪选地是因为老母在,如今老母已逝,如果我的儿子不幸因平宁王之乱失败而被害,作为父亲的我又能逃得了哪里去呢?”不日,王阳明奉命征讨的消息传来,亲朋好友纷纷来规劝王华速迁龙溪,以避宁王派奸人来陷害。王华笑了笑,又拒绝了,说:“我儿子为国弃家杀贼,当父亲的怎么可以逃难呢?我曾为一国之臣,只恨自己年岁已高,不能一同杀敌。如今一战,胜负不可期,我就是死也要与乡里子弟一起死在自己的家乡。”后来,王阳明成功平叛,亲友携酒相庆,王华却说:“功在朝廷,宁王如此下场乃天意。家门免遭不幸,乡里免于征输,父子相见有日,这才是我最聊以慰藉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