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片新闻

余姚市民热议王阳明家规
发布日期:2015-11-25访问次数:来源:纪检监察委清廉余姚网站

图为余姚市阳明小学组织学生收看“蒙以养正 心治家国”王阳明家规专题

 

    2015年11月24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浙江余姚王阳明:家规 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讲述王阳明及其姚江王氏家族的家规家训。

    这部专题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余姚市纪委监察局共同策划,历时半年,精心打造,通过视频、文字等形式,专题片从“真三不朽 治世能臣”、“蒙以养正 教子有方”、“家规传承 启迪后世”这三个方面入手,讲述了王阳明一生践行“知行合一 致良知”、廉正为官勤为民的生动事迹,阐述了姚江王氏“蒙以养正”教育对王阳明成就一生伟业的重要影响以及王阳明通过以《示宪儿》为代表的家规“三字经”来教育姚江王氏后裔要从小立志,做好人、成良士。节目播出后引起广大市民热议,并与全国各地广大网民一起在中纪委网站的留言板“浙江余姚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板块纷纷留言。

    蒙以养正 良知传家  是当今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一面镜子

    谢玲玲(市教育局) 

    研讨王阳明家训的现实意义在于家长给孩子树立爱学习、勤奋学习的榜样,推动家庭学习氛围的营建。重读王阳明的家训的感悟在于,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教育孩子首先且最根本的是要孝悌。王阳明写给克彰太叔的信中讲:“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王阳明的身体力行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因此,努力纠正当前社会家庭教育中的偏差,王阳明家训尤其值得借鉴。

    毛建强(教师):

    王阳明的训子家书《示宪儿》充分表露了王阳明的家教理念和心学思想。奔波在外的他,希望家人对儿辈严加教训,读书学礼,从“心地”开始,自德行着手,将儿孙培养成为“良士”。当前学校教育唯分数论盛行,以至于人们挂在口上、记在心头、落到行动的都是追求高分。但是最终仅凭高分而成就事业的只能是少数。而家训的重心在于育人,比如王阳明家训,通篇是教人“心地”和善、孝悌礼仪、有志大器、勤学戒嬉。传统经典家训莫不如此。

    史明东(公务员)

    看了姚江王氏的家规三字经,对我这样刚当爹的人的感触是特别的深刻:身边很多父母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才能锻炼,不停的让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但是却忽视了对孩子德育,我想这是有失偏颇的。“重孝悌、勤读书;致良知、做良士”这十二个字,我是记住了,也会这样要求自己和教育孩子。

    俞洋(政府工作人员) 

    姚江王氏家族后辈多清廉而有成,但现在很多“官二代”、“富二代”一点父辈的吃苦耐劳精神都没有,我想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区别。

    王静斐(纪检干部)

    王阳明认为教育儿童要遵循其心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种精神氛围,即“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另外,中小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修养教育,塑造诚信、善良、正直、廉洁、敬业、爱国的人格品质作为铺垫,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大有裨益。

    黄懿(阳明学研究员)

    家风家规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王阳明自小受良好家风熏陶,他高尚人格的形成和日后成为心学大师,都与严格的家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三字经”家训凝聚了他心学理论的精华和深厚的道德文化底蕴,对于当代人的修身立德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徐修竹(阳明学研究员)

    王阳明的家训体现了他毕生追求良知的道德理想,他以简明易懂的语言教导子女要做“心地好”的良士,也就是践行良知的道德标准,始终以良知为人生的标杆。我们当代人也应汲取和学习古代家规中的精华,古为今用,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格,发扬浩然正气,树立社会新风。

    沈娟娟(文保所干部)

作为父亲的王阳明,他在教育子女上所订的家规别出新意,采用《三字经》的手法,使孩童读起来既琅琅上口,又不枯燥乏味,最根本的是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家规的核心是:“致良知”,教育目的是“明人伦”,达到做圣人的标准。王阳明的家规符合孩童的心理上的特点,切合教育心理学的程式,他的家规教育打破传统家规呆板、警告服从的模式,以启发、譬喻、独立思考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即使在现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上仍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谢向杰(文保所干部)

    古代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塑造民族文化心理、建立社会道德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王阳明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优秀代表,王阳明把良知学说融入其家训中,不仅注重对子女才学的培养,更注重气节、人格的养成,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得以继承和发扬。今天我们仍应借鉴王氏家训中的合理部分,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道德建设和家庭教育中发挥崭新的作用。

    万丽珏(王阳明故居工作人员)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优秀家训家规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智慧。王阳明家训历经百年仍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在当今这个价值观多元化却又混沌的社会,我们应认真思考王氏家训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从中吸取现实生活所缺失的精神养料,并最终落实到言行实践中去。

    网民“好有趣吧”:

    家训“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字字命中现代社会的软肋,不读书,不供养父母,公共场合行为素质低下,给他人造成困扰。这些新闻中的怪现象,家训中有所训诫,社会如此,说明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打倒太多,继承太少。

    网民“maggiexie85”:

天下家国事都从治家出发。作为一个余姚人,阳明先生“蒙以养正”的家训文化深深影响着我,从赴外地求学到参加工作,无论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还是面对各种机遇诱惑,“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这句话就像父母之言萦绕耳畔,简单但深刻,一路指引我端端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家训虽小,但足以影响后人;家训虽短,但如警钟时刻在侧;家训虽古,然立身正道是古往今来倡导的做人准则。无论我身处何方,家训,就是我心头那盏不灭的灯。

    知行合一致良知  是当代党员干部坚守廉洁自律的旨要

    赵百丰(村干部):阳明先生在衙门口不挂“威武”、“肃静”,而挂了“求通民情、愿闻己过”的牌子,我这样做在农村工作的人带来了新的思考:如果我们村里的村干部都能像严格要求自己,以后的基层工作是否能好做很多呢。

黄国锋(乡镇纪委书记):家风、民风、社风、国风从来都是融为一体的,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学习王阳明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何愁天下不治啊。

    朱晓明(余姚市民)

    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这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家庭的教育、家规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今天总是在呼唤良好的家风。实际上王阳明“家规三字经”可以给我们隔时空地提供一个借鉴。

    陆银辉(党校教师) :

    “修心为本、修身为径、人不修不会成人”,这就是王阳明家训的启示。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这“修心”首先要修敬畏之心。有所畏惧,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敬畏即“守戒”,就是遵守法律、规章、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常怀敬畏之心,人才能有理智。敬畏法律,就不会违法犯法。敬畏生命,就会时时注意安全。敬畏尊长,就会礼貌对待长辈。敬畏家庭就会有家庭责任感。敬畏事业,就会珍惜工作,唯恐失去机会,从而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黄映青(纪检干部):看了一遍,不过瘾,又看了一遍,确实不错。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知与行统一起来,以良知来分辨善恶,为善去恶。

    杨芳(村文化员):以前只知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最近才知王阳明的“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以前只知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最近才知王阳明的地位与孔子不相上下。我作为一名余姚人,为余姚出了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而感到自豪。下次是要找个机会,去参观一下王阳明故居,去深入地了解一下阳明先生的一生。

    网民“maggiexie85”:阳明先生深知治国必先治家的道理,他治家推崇良知教育,自己以立身护国作榜样,教导要求后人“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从古至今,凡是在历史洪流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名人们都深深懂得治家之道,懂得用规矩来克己,懂得国法与家规的重要关系,才能真正地正身立道、影响后人。

网民“山上日子”:深处朝堂之高,心怀黎民之细,体察民间之苦,常有自省之德————王阳明或许不是道德完人,但一定是个士大夫楷模。

【我要纠错】【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