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风带出高效能—— 天津“作风建设年”活动掠影 | |||
| |||
38名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建立联系点,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迎难而上、逆境奋起、化危为机、共克时艰。 全市4657名机关干部组成611个服务工作组深入7143家企业和项目单位开展帮扶,现场解决问题,一线推动工作。 今年年初,按照中央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的精神,天津市决定把2009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按照市委、市纪委的要求,全市各级机关大力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为实现全市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作贡献。 抓融入 增强作风建设的全局性 此次活动要求全市各级机关必须坚持把作风建设融入“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之中,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为着力点,服务、保障和促进中央和天津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增强了作风建设的全局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措施》。市纪委制定了《纪检监察工作服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20条意见》,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19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层级监督检查组,对今年的76个项目实施了监督检查,对市和区县的103个重点项目进行了联合检查。天津市发改委对主抓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确保项目运作的连贯性、持续性。静海县建立了由21名县级领导指挥、30多个职能部门“一把手”参加的专项督查组,对重大项目实行一线办公。市委金融工委加大对综合效益高的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大客户的信贷投放力度。宝坻区对全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全部建立台账,对在规定时限内为重点工程和民心工程服务不到位的进行“挂账”,在全部办结后予以“销账”。一系列保障机制的出台,有效推动了重大项目建设的速度。 抓效率 增强作风建设的针对性 该市各级机关坚持以改进机关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为着力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活动开展以来,市、区县两级再次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67项,下放行政审批权限46项,全市行政审批效率提速30%,审批实际办理时限平均仅为4.6天。全市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了845部24小时服务电话,共受理、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28万个。市级部门、区县、滨海“三区”10.3亿元担保金全部投入使用,支持企业的贴息、补贴资金基本投放完毕,201家企业享受到困难企业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上想办法、出实招。仅天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就累计实行生活帮扶11.52万人次,就业帮扶11.45万人次,助学帮扶7.12万人次,医疗救助8.48万人次,信访协调和法律援助6.85万人次。 天津市各级机关坚持把作风建设与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实干,倡导创新,推动各项管理上水平,增强了作风建设的实效性。市建交委建成“天津市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区两级建设工程“报建、招投标、质量、安全、施工许可证”全过程管理和建筑业企业、中介机构、进津队伍、从业人员资质资格申请、变更、审批的全过程电子政务。红桥区通过座谈、问卷、个别访谈、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征求各方面意见,开展检查评比活动,查找和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北辰区提出“管工程必须管廉政,管廉政必须促工程”的工作思路,确保干部在加快工程建设中廉政方面不出现问题。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经济金融监测分析体系,建立了运行流动监测指标体系,通过14项指标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进行按月监测、按季分析,确保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市电力公司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内部监督评价、第三方测评、行风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行风监督新机制。 抓机制 增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性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活动开展以来,该市各级机关认真总结近年来作风建设的实践经验,针对作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积极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导向机制、领导干部行为规范机制、作风培养教育机制、预警纠错机制、民主监督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外部环境营造机制,增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性。目前,市纪委正在研究制订今后三年作风建设的总体规划。各区县和部门都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市委农村工委开展了抓学习教育、责任制落实、困难企业帮扶、节假日纪律警示、“一把手”讲党课等活动,探索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河东区制定了领导干部作风养成教育三年规划,并加强对作风状况的监督检查,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作风建设体系。(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 |||
|